《三元参赞延寿书》,养生学著作。五卷。宋末元初人李鹏飞撰集于1291年。作者自谓:宋咸淳四年(1268年)在杭州受官道人之教,始知人的年寿应有天元、地元、人元。三元共180岁。在此启发之下乃撰集此书。卷一论天元之寿,成人精气不耗;卷二为地元之寿,律人起居有常;卷三为人元之寿,教人饮食有节;卷四述神仙救世,却老还童真诀;卷五为神仙警世。现有道藏本。
3.12 万字 | 2022-05-28 16:37更新
萨天师,名守坚(生卒年不详),又称萨真人,一说为蜀西河人(今四川成都郫都区唐昌镇西) ,其后有的书称萨守坚为今山西汾阳人,乃因其自称“汾阳萨客”之故 ,道号“全阳子”。宋代著名道士,与张道陵、葛玄、许逊共为四大天师。早年受道于神霄派创始人王文卿、林灵素及龙虎山虚靖天师张继先。力主正道,主张诚心正意,以神合神,千变万化。著有《雷说》、《内天罡诀法》、《续风雨雷电说》等,收存于《道法会元》。明成祖时期,册封“崇恩真君”。教内尊称“一元无上萨翁真君”、“玄风永振天尊”、萨祖、清风教主。
1.19 万字 | 2022-05-23 23:44更新
《本草崇原》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,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,成书于清·康熙十三年(公元1674年)。《神农本草》谓之《本经》,计三百六十五种,以应周天之数。以三品分类法,分上、中、下三品,文字简练古朴,成为中药理论精髓。 《本经·序录》中即言:“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,主养命以应天,无毒,久服不伤人,”如人参、甘草、地黄、黄连、大枣等;“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,主养性以应人,无毒有毒,斟酌其宜。”,需判别药性来使用,如百合、当归、龙眼、麻黄、白芷、黄芩等;“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,主治病以应地,多毒,不可久服。”,如大黄、乌头、甘遂、巴豆等。
9.52 万字 | 2022-05-23 23:40更新
轩辕碑记医学祝由十三科中所谓“十三科”者,大抵指元、明两代国家确立的医疗机构:大方脉科、诸风科、胎产科、眼目科、小儿科、口齿科、痘疹科、伤寒科、耳鼻科、疮肿科、金镞科、书禁科、砭针科等十三科。 祝由科作为一种官方化的巫医,自隋代开始被纳入官方医学范畴,唐承隋制,在医署设立“咒禁科”主管禁咒,除邪魅之法。 祝由治病是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,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祝由十三科的治病方法。由于历史的原因,祝由治病一直只在民间秘密流传,被极少数人掌握应用。 祝由有一种信息物质的存在,有穿透性。祝由各有门派,一般都是咒语,古言符号,真言同用,符是符号语言,咒是语言符号,互依互存,相得益彰。 祝由的特性和功效是多方面的,利用祝由可传递、接收、凝集、储存宇宙信息为自身和他人治病。治病简单,方便,快速,不消耗自身精气,以发挥宇宙信息应有的能量,对治疗疑难怪病有不可思议的功效。 祝由起源于上古三皇时期。在神农皇辨析百草之前,是一个无医无药的时代,先民身患疾病,便以向神明祷告的方式祈求身体康复。这一祷告的形式便称之为“祝”,而向神明告知身体病痛的祷告词,则称之为“由”,意指病因。这种祛除体内病邪的治疗方法被道家所继承,又被称之为“移精变气”法,经后世不断发展演进,遂与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结合,至元、明时期与针灸科、眼科、咽喉科、大方脉、骨科等十二个科目排名同列,作为祝由十三科,成为中医的重要补充部分。 祝由治病现在还无法用现代科学理论加以解释,但疗效却不可思议,看似简单,实则深奥,看似神秘,实则科学,有待炎黄子孙发掘、继承、应用和推广。
0.17 万字 | 2023-07-18 12:33更新
《宋本备急灸法》疑为张公涣所著,本书应该著于光绪年间,甚至更早期,记录了针灸的一些方法及部分药方。
1.39 万字 | 2022-05-23 23:40更新
赵公明,又名赵玄坛、黑虎玄坛,道教所信奉的财神,传说中能以役雷驭电,除瘟禳灾,主持公道。秦时得道于终南山,道教尊为“正一玄坛元帅”。 据《辞海》记载,赵元帅的形象是黑面浓须,头戴铁冠,手执铁鞭,身跨黑虎。 《玄坛赵大元帅财神真经》讲述了财神赵公明元帅和五路财神的对话,以及他们游历人间的故事。传达了基本的善恶果报的思想。 每年正月初五,各地道教宫观和民间都会有接财神、迎财神的传统习俗。财神,是道教中掌管天下财源和禄库的神灵。礼拜或者供奉财神能使人招财进宝,财源滚滚,大年初五接财神的习俗由来已久,财神是最受欢迎的神仙之一。 据传此版本《玄坛赵大元帅说五路财神真经》是在大英博物馆的库房中被发现的,具体作者不详,仅供各位师兄参考。
0.64 万字 | 2024-11-14 10:03更新
《寿世青编》是清代名医尤乘撰一部养生专著。全书分为上下两卷,上卷收载用药须知,总结德、释、道三家有关调心、调身、调息的养生经验。下卷收载服药须知,列食治秘方117首,按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、调理脾胃、气、血、痰以及阴虚、阳虚、诸虚十三门分类论述,颇切实用。
3.23 万字 | 2022-05-23 23:34更新
针灸著作。有一卷本及三卷本两种,内容全同。本书约为北宋末书商抄录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一百中的《明堂灸经》及《小儿明堂灸经》的全文,改题此名刊行者。原书系唐代佚名氏撰,书中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的灸治方法和所治疾痛。并附40余幅腧穴图。现存日刻本。元代时此书辑入《针灸四书》中。
1.57 万字 | 2022-05-23 23:41更新
《针灸聚英》,针灸专著,又名《针灸聚英发挥》,4卷。明·高武撰于嘉靖八年(1529年)。高氏以针灸“诸书于《素问》《难经》多异少同”,乃“取其同,议其异,故以《聚英》名”。卷首《集用书目》,简介明以前主要针灸著作16种;卷1论五脏六腑,仰伏人尺寸,手足阴阳流注,十二经脉、奇经八脉及其所属经穴之循行及主病,大抵依照滑寿《十四经发挥》为次序,并附有经脉穴图;卷2介绍骑竹马灸法、四花穴、子午流注、东垣针法等各家针灸法及各种疾病取穴法;卷3介绍煮针、火针、温针、折针、艾炷、灸疮、禁忌等法;卷4记述80余首有关经穴、经脉、临床主治、补泻手法、针灸禁忌等歌赋,最后以问答形式阐述若干针灸治疗问题。高氏集录明代以前针灸学之主要成就,并用按语形式阐发己见,如五行生克在是动、所生病治疗中之应用;东垣针法应用等。书中收集针灸歌赋颇多,尤其便于初学者习诵。
11.91 万字 | 2022-05-23 23:38更新
宝诰,为赞颂道教神明仙真、历代祖师的骈文,是道教的特定文体之一。宝诰的平仄韵律十分严谨,多以歌咏形式赞美叙述道教神仙们修行以及功德显化的典故,文字隐晦、精炼。记述了大量的教理教义、修持方法等。宝诰首句,皆以“志(至)心皈命礼”为开头,表示虔诚。宝诰最后多为诰封之神仙圣号。
4.81 万字 | 2022-11-30 09:31更新
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所撰《崆峒问答》,全文有两万多字,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,用非常直白、浅显地语句,解答了道友在初入道门时,碰到的诸多问题,是正一道基础入门必读经典。 张继宗(1667年-1715年),字善述,号碧城,正一派第五十四代天师。张洪任长子,出生八个月,父卒。乃由叔父洪偕摄掌教事。据《补天师世家》载,康熙二十年(1681年)袭爵入觐,上命祷雨,灵验,赐御书碧城额以为号。康熙三十三年(1691年)奉诏进香五岳,在汴京等地,以铁符镇水。三十五年上赐乾坤玉剑。四十二年诰授光禄大夫。四十六年赐第京师,五十二年赐帑银重修龙虎山殿宇。五十四年入觐京师,行至扬州琼花观而卒,享年四十八。
2.25 万字 | 2022-11-30 12:16更新
《太上说雷霆副使赵元帅禳灾集福妙经》又名《财神经》。只有“禳灾集福”,没有提及钱财,而且正文既没有一个“财”字,也没有金、银、钱、珍宝、利市、富贵等字眼。 此经命名《财神经》,并非为人指明发财之路,而是展现了道教的财富观。本经不讨论祈财之法,而是谈禳灾集福,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赵公明行使瘟散讼、捕盗除殃、赏善罚过、驱魔斩妖的职能,以达到家国安泰、万姓咸宁的效果。赵公明元帅是一位威猛神将,他是维护人间和谐安宁的守护神。道教一向提倡“贱财贵道”、“轻财重命”,但并不排斥正当的财富追求。 《财神经》要求人们恪守忠孝诚信的伦理规范,遵循公平、节俭、慈爱、谦让的行为准则;在公平、正义中寻找幸福,在平安、和合中延年益寿。
0.28 万字 | 2024-11-01 16:04更新
《神农经》曰∶食谷者智能聪明,食石者肥泽不老(谓炼五石也),食芝者延年不死,食元气者地不能埋、天不能杀。是故食药者,与天相翼日月并列。《混元道经》曰∶谷神不死(河上公曰∶谷,养也,能养神则不死。神为五脏之神。
9.62 万字 | 2022-05-23 23:44更新
《针灸甲乙经》(公元282 年)晋.皇甫谧(士安)撰。十二卷。论述生理、病理、诊断、经络、俞穴和针灸治疗等方面,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。
13.87 万字 | 2022-05-23 23:38更新
《枕中经》,相传为太上老君传下,经文很短,多是日用保命护身的咒语,普通人也可以日常读诵,大有益处。
0.13 万字 | 2022-12-01 14:31更新
三教异门,源同一也。夫老氏之教者,清静为真宗,长生为大道,悟至於象帝之先,达之於混元之始,不可得而名,强目曰道。
0.62 万字 | 2022-12-03 18:17更新
《山居四要》,养生著作,4卷,附1卷。元代汪汝懋(遁斋)编,成书于至正二十年(1360年)。在前人杨瑀所作基础上增广而成。分为摄生之要、养生之要、卫生之要、治生之要。摄生者,论四时起居之宜。养生者,载服药忌食、饮食杂忌、解饮食毒诸内容。卫生者,述人与牲畜常见病证治,方药多取常用之品。治生者,言四时节气粮食、蔬菜、花卉、树木栽种之事。所述多居家养生保健之要言,通俗易晓,简便易行。
3.30 万字 | 2022-05-31 12:03更新
《养生三要》作者为清代医学家袁开昌,该书内容摘自《内经》、《庄子》、《抱朴子》、《千金要方》、《褚氏遗书》、《医门法律》、《医砭》、《医说》、《名医类案》、《冷庐医话》、《本草纲目》、《本草经疏》、《聪训斋语》等二十余种著作以及张景岳、李东垣、张子和、徐大椿、陆定圃、喻嘉言、王孟英等三十余位医家的相关论述,集清以前养生法之大成,并附之以袁氏本人的心得体会。该书一经刊刻,即刻引起轰动,成为大众养生指南。 袁开昌,字昌龄,广陵(今江苏扬州)人,后迁居丹阳(今江苏丹阳),清代著名医学家。根据其子袁阜所撰《养生三要》跋和李丙荣所撰《袁开昌先生传》的相关记述,袁开昌约生于1850年,卒于1905年。 袁开昌生平好读书,受范仲淹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”的影响,潜心研究医学,擅长眼科、外科,善用火针治外症。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,扬州流行瘟疫,袁开昌遵古方制药饵,挽救了无数生命。 晚年,袁开昌辑《医门集要》八卷,《养生三要》为该书的首篇。据《中国历代卜人传》序记载,该书由袁开昌所辑,后由其子袁阜校订,于1918年付梓行世。 袁开昌认为,养生要兼顾“治已病”、“治未病”和“治医者之病”,三者乃“养生三要”。《养生三要》出版后,即不胫而走。苏润宽读后感叹曰:“唤醒痴迷酿太和,婆心苦口费搜罗。谁知人世生生理,都被先生指点过”。
2.60 万字 | 2022-06-05 16:31更新
《理瀹骈文》,外治法专著,又名《外治医说》,清代吴尚先(师机)著。初刊于同治四年(1865年)。此书详列古今医家外治之法并结合个人外治经验。初名《外治医说》,后改今名。作者据《子华子》一书所说“医者理也,药者瀹也。”用骈体文叙述以便学者记诵而注方于下,故以《理瀹骈文》为书名。书分4卷。卷1略言,概述内病外治之源流及其原理,其议论透彻,浅显易懂;卷2~3详述伤寒、中风、痹证等多种病证的外治法,并附有外治之类方,随证列法,法在其中,“繁而不节,取便览也;俚而不文,取易晓也。”末卷为21膏剂良方,附以施治法及《治心病方》一文。清代王宗寿鉴于吴氏之外治法多指经穴贴膏敷药,恐病人得方而不尽知各穴部位或误其处,故补刊“铜人图经穴考”,附于其后。全书以记述常见病、多发病为主,治法多具有简、便、验、廉的特点,便于推广应用。
4.36 万字 | 2022-06-05 18:52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