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毒月九毒日即将来临,看看古人们如何养生

时间:2024-06-17 17:56

农历五月俗称“毒月”。传说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,阴阳之气相争,阴气胜出,邪祟、鬼魅、百毒、瘟疫将随着酷暑的到来而慢慢猖獗,于是五月又称为“恶月”;五月气候温热多雨,有时还会乍暖还寒,所以古人也称五月为“郁蒸”。


五月的卦名是“姤”,五阳在上,一阴在下,当阳气上升到了极点,再无可升之地,就会向它的反面转化,阳气渐消,不知不觉间,阴气已从地底下慢慢滋生,天下万物都能相遇,雌性的已经开始孕育。


由此可以看出五月处于阳极转阴的节变之时。此时,气温升高,雨量增多,空气也变得潮湿,由于有了适合的温度和湿度,所以各种毒虫、蚊蝇幼卵及微生物等进入大量繁殖期和活跃期,同时人体也极易受到湿热之邪的侵袭而发病。


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,生活环境简陋,改变环境及医疗条件落后的前提下,农历五月因虫咬、中邪、感染瘟疫、精神烦躁等导致生病、死亡、意外的人陡然增加,正因毒虫肆虐、瘴气流行、瘟疫爆发、邪气伤身等引起古人对这个月的恐惧,故将这个月称之为“毒月”。


道医认为,五月即是午月,五行属火,此时的阳气达到最旺,火旺至极,而此时阳气外散,内里虚弱,所以不适合再进行泄耗性的活动,也特别容易得心脏病。


再加上端午时节来临,空气潮湿,湿热之邪较盛。一旦湿热阻滞气血经络,就会出现人体代谢受阻、气血欠畅、浊邪停滞而百病生的窘况。此外,此月湿热加重,易湿热内积,心火重,小肠积热还引起口舌生疮,小便短黄,大便秘结;或脾虚湿困或湿热下注,女性易患妇科病,并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的妇科病,男性易出现精气活动受阻,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容易受孕。


古人认为五月不宜行房也不是不无道理,不能全盘否认,若身体不适节制房事也是必要的。所以古代有习俗,五月让妇女回娘家住一个月。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。


古代汉族民俗称毒月期间,君子应节制嗜欲,食物清淡,减少酸味,增加苦味,益肝补肾。此时节应静养,与自然和谐平定心气。能全月不同房,对身心都有极大的好处

端午是九毒日之首,也因此这一天汉族民俗中有许多喝雄黄酒、带香囊、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,其中都寓有古德智慧经验的传承。


农历五月俗称毒月。很多人听至此,一笑而过,说是迷信,中华五千年来的智慧结晶,你又了解多少呢?将不了解的事物统统归结为迷信,是否有些太武断了呢?


五月初五,也就是端五这一天开始、初五、初六、初七、十五、十六、十七以及二五、二六、二七,此九天为 “天地交泰九毒日”;“农历五月十四”为天地交泰日,一共十天。这十天内,务必端容肃己,严禁杀生,行淫,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。


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五月十三日也是禁忌,古人形成了很多消解“毒五月”养生之法,比如艾草制香燃香艾灸以辟邪气,佩戴香囊以清污浊,甚至有已婚女子在“毒五月”回娘家,避免与夫同房等,总之如能在整个阴历五月遵守禁忌,对身体修复有极大的好处。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天地间道法的奥秘。


五月为天地交泰之月,阴阳混沌不分,人体脏腑气血受极大影响,保精惜命,宁神内守,方可安然度过,反应人身,肚里空荡荡,走步无力,没有精神。


对于这种规劝,许多人是不信的,但知道后又未必敢以身试法。


道医讲,人与宇宙为一体,人体五脏六腑皆受天地运行的影响,此时的节气,乃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,宜从农历五月初一禁起,戒过一月。果能色欲撙节,自可百病消除。


今人各种突发病症,高血压,糖尿病,心肌梗塞等,每多腰腿酸疼,脊肩酸麻,四肢无力,背心发热,咳嗽不止,时而头昏头痛,时而眼花眼痛,秋冬则恶寒怕风,手足发冷,春夏则喉疼目红,腹痛闭痧。


正当年壮之时,乃见种种不足之症,推原其故,无不因未能节欲而来。其为病也由渐而深,由微而着,初虽所患尚小,久则酿成大病,不可不畏死而谨守于先也。多欲伤生,断非药饵能补,好色者恃药以恣欲,此亡身之本也。草根树皮之品,万难益髓填精,其能滋补者,不过偏阴偏阳,藉以流通气血,及气血既亏,虽药石亦无从补救。古云「服药百颗,不如一宵独卧」,慎无恃药可补身。


忌日与月球的运行有关,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有关,与地球上天气变化有关。人在宇宙中是十分渺小的,天体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人产生影响,这是已被现代科学证实了。中国古代的理论多靠哲学推理和统计学验证,而不是靠实验室里的论证。至于古代养生学者列举的忌日的根据是什么,只有靠现代人去探研了。


农历五月“毒月”,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精元的日子,就是古代所谓的「九毒日」。


一些修行人会在五月进行辟谷修行,这样一个月辟谷可以修身养性,清肠排毒、减重瘦身、调节阴阳,而且还可以避开五毒月和家人分床睡,这样一举多得。


以下是 2024年农历五月的「九毒日」及「天地交泰日」,请千万谨慎这十天,甚至是一整个月。


初毒日


五月初五(阳历 6 月 10 日)


五月初六(阳历 6 月11日)


五月初七(阳历 6 月 12 日)


中毒日


五月十五(阳历 6月 20 日)


五月十六(阳历6月 21 日)


五月十七(阳历 6 月22 日)


末毒日


五月廿五(阳历 6 月30 日)


五月廿六(阳历 7 月 1 日)


五月廿七(阳历 7 月 2 日)


天地交泰日


五月十四(阳历 6 月 19 日)


四天王巡行,夜子时为天地交泰日。


另外,还有农历夏至、冬至这两个阴阳大转换的节气的前后三天(最好是半个月)最好也是清净独处、敦伦闲邪。


不过,凡事必有阴阳,这九天极易伤身损气耗精元,但也是一年中最好的排毒养阳的时候!抓住机会排毒驱邪、排寒湿,扶养固本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
阴历五月开始整整一个月,希望爱惜自身的人,都遵守它,请大家在这个月里多多行善,念念善念,茹素戒淫,放生积德!


古人认为五月(毒月)不宜行房的道理在于:此时阳气达于中天,而地下则阴邪外露,毒物横行,瘴气乱作,故以纯阳之毒破阴辟邪,常常用到雄黄、艾草、菖蒲等。夏至与冬至相对,正阳极反阴之时也,极而不返,则必“阴阳离决,精气乃绝”。因此整个五月皆当精神内守、闭关慎独、戒淫保身!


但是,在毒月期间,如若能够应节制嗜欲,食物清淡,减少酸味,增加苦味,则可益肝补肾,以达到养生保健;如若可以清心静养,内敛心神,与天地自然和谐统一,则可九窍通郁、延年益寿。


大家还在看
《度人经》 不详 | 道学经典 度人经,全名为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(度人经),是一部道教神学作品。被后世明代《正统道藏》列为开篇经书。号称群经之首、万法之宗、一切法界之源头。是道教太上洞玄灵宝派的核心经典。 受道家玄学盛行的影响,度人经在道家学者中颇受青睐。从南朝齐严东开始,至唐薛幽栖、李少微、成玄英、张万福,宋陈景元、陈椿荣、萧应叟,元薛季昭、陈观吾、陈致虚,明张宇初,都对《度人经》进行诠解注释。受宋朝崇老尚道的思想影响,宋真宗、宋徽宗更是为《度人经》作序。其中以道家思想盛行的唐宋时代注疏最多,理论也最为精湛。
《伤寒论》 张仲景 | 中医经典 《伤寒论》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,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,全书12卷。现今遗存10卷22篇。 张仲景原著《伤寒杂病论》在流传的过程中,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《伤寒论》,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,名为《金匮要略方论》。 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,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。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,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,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,出处可参照郝万山先生的讲义视频,张仲景所著的《伤寒论》中的伤寒也正是该义,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。
《正一早晚课》 龙虎山 | 道学经典 道教素以敬天祀祖,修道行教,济世利人为宗旨,道教斋醮科仪的目的是道士通过诵经拜忏,祈祷神明,达到内以解脱生身以来诸多罪过,外以阐扬祖师无上大道。朗诵仙经,可使心与神明相交通,是修道者欲登仙境的阶梯。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不仅是中国道教正一派祖庭,更是中国道教发源地,历史上藏经丰富,但世道沧桑多有遗失,为了继承道教优良传统,弘扬道教文化,在地方政府宗教部门领导下,龙虎山道教协会对原散落在民间的道经古籍进行了搜集整理,将编成龙虎山道教文化系列丛书陆续发行。这本小册子就是在原《清微启请告歇科》基础上,依据有关道教经书进行了查对增删而辑录成册,并改名《龙虎山正一日诵早晚课》,以供海内外道徒信士奉诵。由于我们水平有限,加之时间仓促,错误难免,欢迎同道提出宝贵意见,以便再版时修订。 龙虎山道教协会研究室 一九九四年八月一日
《北斗真经》 不详 | 道学经典 昔日太上老君悲悯众生,是故传此经于祖天师,命祖天师宣说此经,普度众生,救济万民。如今欣逢盛世,道门将兴,因而《北斗真经》颇应普传。 《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》,简称《北斗经》,收于《正统道藏》洞神部本文类。经中称,北斗七星乃造化之枢机,人神之主宰,有回生注死之功,消灾度厄之力。凡人性命五体,悉属本命星官主掌。因而要人于本命生辰及诸斋日,清净身心,焚香诵经,叩拜本命所属星君,广陈供养,自可消除罪业,福寿臻身,远离诸祸。
《雷霆玉枢宝经》 不详 | 道学经典 经名: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。又名《雷霆玉枢宝经》。撰人不详。约出于北宋末或南宋。经文为雷声普化天尊所说。此神为上天神霄府九辰之一,是总司五雷,普化群生,赏善罚恶之神。经文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节。第一节论述“至道”。内称:“道者以诚而人,以默而守,以柔而用。用诚似愚,用默似讷,用柔似拙。夫如是,则可与忘形,可与忘我,可与忘忘”。又曰:“惟其忘而不忘,忘无所忘,无可忘者,卽是至道。”第二节论“气数”。认为人之禀受不同谓之气,智愚清浊谓之数;数系乎命,气系乎天。学道之士若为气数所囿,天命所梏,则不得眞道。经文又述消灾解厄之法。谓凡遇三灾九厄,可依法持诵经文,若默念普化天尊之号,卽有诸神消灾解厄;若归命此经,可以长生。
0.163504s